为什么月薪5千的人 活得像月薪5万?
来源:东方财富网
2017/12/11 15:43

  职场上个原理叫收入装逼守恒,即全世界所有人的收入和逼格基本守恒。


  这个世界上不乏月薪5万,却活的像月薪5千的逼格守恒器“西二旗er”,用黄焖鸡米饭和格子衬纱拉低中产阶级的整体逼格;


  但也有月薪5千,却活的像月薪5万的“国贸er”,用368元一份的冷萃混合果汁套餐和满嘴的中英文混合单词提升全世界的逼格。


  所以有了这段脍炙人口的顺口溜:


  他们说西二旗的土,


  天通苑的床,


  上地的加班最他妈长;


  他们说三里屯的疯,


  工体的浪,


  国贸的装逼不重样。


  如果说“西二旗er”月薪5万却过得像月薪5千是因为生性低调的工程师文化,那么“国贸er”信奉的“月入5千,也要活的像年薪百万”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是怎么来的呢?


  同为朝阳区的群众表示好奇!(微笑脸)


  Part 1


  自信与怀疑


  普通人家的“富二代”怎么越来越多


  知乎上有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


  为什么国内的“小土豪”都宣称钱靠赚不靠省,而巴菲特和芒格却仍推崇节俭的生活方式?


  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月薪5千的普通工薪阶层,宁肯透支信用卡也要维护自己的精致和体面,哪怕是吃方便面也一定是要吃海淘的:


  一方面他们对未来有盲目的自信,钱是可以赚出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


  另一方面他们对未来很恐慌,手握价值几百上千万的case却跟他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让他们不太相信“节约成本,永续经营”这回事。


  就像我一个在商务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Nancy,她每个月工资只有只有8千上下,但是她的消费水平却远远超出了她的薪资水平,基本靠透支信用卡维持体面。


  一方面她盲目坚信自己一定会出人头地。


  因为每天接触的都是超级大佬,听到的故事都是“xxx老板包一架波音787梦幻客机,花了1500万带家人和朋友飞大溪地办了一场生日派对”。


  眼里满是憧憬的小星星,甚至幻想万一哪天钓上了金龟婿,自己也就不用为每个月都紧还慢还的信用卡烦心了。


  另一方面她对未来也很恐慌,她经手的商务包机项目一年几千万流水,但是却跟她没有半毛钱关系。


  年薪还不够波音787飞一个小时的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已经提上去的生活水平,想降下来却很难了。


  今年28岁的她靠妆容已经快遮不住鱼尾纹了,也不知道未来的金龟婿到底在哪。


  明明生在普通家庭,过得却像富二代。


  深植于内心的自信与怀疑,让这一群生活得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骑虎难下。


  Part 2


  补偿心态


  I Deserve It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补偿心理,意思是在一个地方造成的心理损失感,就一定要在别的地方补回来。


  现在太多年轻人就有这种心理机制:


  我工作那么辛苦,难道不应该过得好一点奖励自己么?


  就像我在新媒体公司的朋友Elya:


  减肥一公斤要买个LV,KPI比去年提升了3%要买个爱马仕,这周加了三天班,那周末一定要去吃个怀石料理犒劳一下自己……


  当我冒着友尽的风险问Elya,你半年的加班费够吃一顿怀石料理么。Elya坚定地告诉我:


  “我工作这么辛苦,I deserve it”。


  但归根结底Elya们并不是认为自己的工作值得犒劳,而是认为自己本人值得犒劳,他们在补偿自己内心的损失感。


  可是你不管怎么加班KPI都只是刚及格,奋斗了那么多年还是职场小透明,穿上一身大牌还是不能走路带风。


  你难道就不想问问自己,你有什么可奖励的?


  Part 3


  “伪百万年薪”的强制驱动力


  职场鄙视链


  王小波在《椰子树和平等》里说人人理应生来平等,这一点人人都同意。


  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而且最大的不平等不是有人有椰子树,有人没有椰子树。


  于是有椰子树的人就通过鄙视那些没有椰子树,甚至连椰子都没有的人,来建立自己的优越感。通过各种高额消费来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诉求,人为地建立人跟人之间的鄙视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