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华人可无条件获准绿卡
来源:搜狐网
2018/01/25 14:39

  外籍华人可无条件获准绿卡


        对于外籍华人来说,根在中国,每次回国都要申请签证,既费时又费钱!不过,从2月1日起,这种不方便将被大大改善!


  中国公安部1月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部集中推出八项出入境便利措施。


  这八项措施涉及就近办证、自助办证、免费照相、外籍华人办证、边检自助通关等多个方面,将于2月1日起施行!


  八项措施详细解读如下:


  一、为外籍华人提供签证、居留便利


  对来华探望亲属、洽谈商务、开展科教文卫交流活动及处理私人事务的外籍华人,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可按规定签发5年以内多次入境有效签证;


  对在当地工作、学习、探亲以及从事私人事务需长期居留的外籍华人,可按规定签发有效期5年以内的居留许可,


  相当于发5年"准绿卡"啦!


  这一项措施对于外籍华人来说真的是大大的福利啊!


  近年来,国内不同的城市陆续推出一系列的便利外籍华人来华政策,但大部分人想回国探亲旅游的话,申请的签证最长是1年多次有效,居留许可期限最长也不超过3年。


  但现在,将签证有效期以及居留许可期限都延长到了5年,极大地方便了想回国的外籍华人。


  此前,各地已竞相出台外籍华人专属条款。


  但是却有诸多限制条件,


  上海市有科创中心出入境政策“新10条”;


  北京市有中关村示范区出入境“20条”;


  广东省则针对广东出生或原户籍为广东的外籍华人,可签发5年以内多次入出境有效签证。可以说是部分试点,


  这一条件被正式取消!


  上升到全国层面,也就是说,


  不管你回国去哪座城市,


  以后均可申请5年多次往返签证啦!


  “从部分试点地区上升到全国层面,体现了外籍华人受惠群体的普遍化。而签证和居留期限的放宽,使外籍华人的受益程度加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国福表示。


  打通出入境便利化这一首要环节,也将对外籍华人来华工作、投资、创新创业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省内居民可在全省范围内办理出入境证件


  申请人(登记备案的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除外)可在户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向任一县级以上公安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及签注、往来台湾通行证及签注(申请赴港澳台个人旅游、定居、商务等活动的按专门规定办理)。


  措施解读:2012年1月1日以来,公安部在部分具备条件的省份推行了本省居民省内就近办理因私出入境证件措施(申请人须在申请地居住满一年以上),方便了省内流动人口异地办理出入境证件。


  新措施实施后,各地申请人可在户籍所在省内任一县级以上公安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部分因私出入境证件,无需提供居住证明材料。


  此外,考虑到涉港澳台部分出入境证件的申请办理有专门规定,如赴港澳台定居须在户籍地申请,赴港澳台个人旅游签注的签发对象为开办城市的户籍居民及居住证持有人,赴港澳台商务活动须在企业登记备案地申请等,申请人应区别情形或事先咨询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按规定的受理地点和相关条件递交申请。


  三、省内居民可在全省范围内自助办理往来港澳台旅游签注


  申请人(登记备案的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除外)持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出入境管理机构签发的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电子往来台湾通行证,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任一往来港澳台签注自助设备办理往来港澳台旅游签注(开通个人旅游城市的非本市户籍居民申请个人旅游签注须持有居住证)。


  措施解读:目前,大部分自助办理设备只能对本市户籍居民提供自助办理服务,不能充分满足省内流动人口就近自助办证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公安机关加强信息共享,加大设备投入,扩大受惠人群,推动实现了本省居民可在全省范围内自助办理往来港澳台旅游签注,进一步便利省内流动人口就近自助办证。


  此外,考虑到赴港澳台个人旅游签注仅在部分城市开办,因此专门规定对开办个人旅游城市的非本市户籍居民,须在取得居住证的前提下方可自助办理个人旅游签注。


  四、符合条件的外省居民可就近办理出入境证件


  本市户籍居民的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户籍配偶、子女、父母(登记备案的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除外),可在该户籍居民所在城市就近申请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及签注、往来台湾通行证及签注(申请赴港澳台个人旅游、定居、商务等活动的按专门规定办理)。


  上述申请人就近申请证件时,除提交常规申请材料外,还需交验本市户籍直系亲属身份证原件和相关亲属关系证明材料,即配偶关系交验结婚证、子女关系交验出生证明、父母关系提交其本市户籍子女出具的书面说明,无需再提供居住证明材料。


  鉴于申请赴港澳台个人旅游、定居、商务等活动须按专门规定办理,具体情况请参考第一项便利措施解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