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研究为什么2017年房地产商有钱拿不到地?
来源:腾讯
2017/12/29 16:05

  为什么今年房地产商有钱拿不到地?


  今天,中国房地产已进入一个“谈地色变”的时代。


  大房企拿地是生产问题,小房企拿地是生死问题;不拿地就会退出地产江湖,拿地又都算不过来账。


  当你下定决心继续拿地后,你又发现拿地并非你想拿就能拿。往往“你有能力拿到的地又不敢拿,而敢拿的地又根本轮不到你拿”。


  拿了高价地虽然可能会死,但没拿到地,那是绝对会死。所以,今天的投资拿地,已成为房地产面向未来的战略性能力。


  未来,中国房企拿地会有哪些趋势,老潘特别总结《2017年中国房企拿地十大趋势》:


  趋势1:钱重要,比钱更重要的是拿地的综合能力


  没钱,拿地免谈。但有钱,也不一定拿得到地。这是2017年拿地最典型的现状。


  地产上半场,拿地即挣钱,没什么附加条件,而下半场行业进入利润低,地价高,门槛高,竞争凶的“白银时代”,房企拿地,仅仅有钱,可能远远不够。


  其一,拿地逐渐成为综合能力的较量。比如上海的“招标+拍卖”的打分后入围再PK的机制,在对企业资质、规模、经济实力、技术资质、项目经验等评选筛选后,基本“50强”之后的房企在上海拿地的机会就很少。


  其二,北京的“限地价+竞自持”机制,这其中的“竞自持”,本质就是比拼企业融资的金融实力。一些高负债、高周转的房企就因为资金实力不够而很难去做自持,自然它们就没能力参加竞标而提前退出。


  其三,除了上述各种企业综合实力和金融因素外,拿地不仅靠本身的专业,背后更是依赖所在企业背后一整套能力和体系支撑。土地变现预期收入、利润会比对手更高,这样你拿地出价就更高,就有实力“更高一手”拿到土地还能继续赚钱。


  趋势2:过去营销总重要,如今投资总也重要


  过去拿地不难,房企取得业绩核心依靠营销的前期项目定位和后期的销售,卖得快、卖得多、卖得高,卖得回款快,最终卖出好业绩。所以房企多建立以营销为龙头的运营体系。而如今,投资拿地,逐渐成为房企进退与生死存亡的关键。


  正如前阳光城联席董事长陈凯表示:“今天投资越发重要,地价占房价比显著上升,如果地价超过50%甚至100%的时候,房企老板应该自己或者花重金去聘请专业的投资总,实际拿地的能力,投资的专业性提升、投资拿地人员的薪酬,都应该在企业战略层面给予更大的投入和重视。”


  趋势3:对手变伙伴,“联合体”拿地成为潮流


  对手变伙伴,合伙拿地,联合体拿地,成为2017年拿地典型潮流。


  一线城市动辄50亿、100亿甚至更高门槛的新地,基本是两三家甚至更多家联合体拿下,比如北京新地基本是前30强开发商内部组合的联合体。目前核心二线城市联合体拿地也越来越普及。


  为何联合拿地?原因很简单,一则高地价,联合拿地快速减轻资金压力;二则联合拿地,对手变伙伴,不至于把土地价格厮杀过猛,合作拿地反而能有效分散市场风险,提升利润率;三则不仅仅是拿地合作,也可以拓展到产品研发、销售、融资的优势互补。


  联合拿地目前有三种合作模式:一线城市大房企“强强联手”、本地房企傍“外来户”和房企联姻金融机构。


  趋势4:拿地主渠道之变:从招牌挂到“并购”


  过去招拍挂是拿地主渠道,今天并购成为拿地主渠道。


  如今,很多房企招拍挂市场去20次成功两次就不错了(编者注,事实上比这更残酷)。高地价、招拍挂激烈竞争下,2017年并购拿地,迅速成为房企拿地的主力方式。


  不少房地产商老板笑谈,自己的2017年“不是去并购,就是去并购的路上”。比如屡屡出手的融创孙宏斌不用说了,同样“并购王”新秀阳光城总裁张海民,因为各地并购相关事宜,最近一年飞行就高达113次。


  最近两年,越来越多房企成立并购管理部。


  趋势5:卖方重就业和城市升级,买方转型城市运营商


  城市化不断升级换代后,今天土地交易双方对土地的用途,土地的价值普遍都有新的认知。


  一方面城市土地越来越稀缺,寸土寸金,这就要求对土地价值尽可能最大化。


  城市发展对住宅用地容积率不断提升,从过去的1.0到如今的3.0,甚至5.0;地方政府不再是过去通过出售土地解决财政收入的思路,而是立足城市升级,立足土地的产业、酒店、写字楼,购物中心等城市多功能配套更多去提升城市品质,解决更多就业,创造更多税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出发点。


  从这个角度来讲,单纯拿地盖房子的思路开始不适合未来城市的发展诉求。


  另一方面,作为土地另外一方开发商也在新时期纷纷提出城市运营商,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战略转变。


  趋势6:2017年拿地焦核心一二线城市和卫星城


  到什么地方拿地,以什么方式拿地,以及以多少利润拿地,是房企拿地的三个关键问题。


  而这里最核心的是到什么地方拿地。2017年在史上最严调控下,百强房企拿地都普遍核心聚焦一二线城市,这是主力布局所在,而少部分聚焦核心一线周边的三四线卫星城。


  最新数据表明,2017年1-7月,全国土地成交金额TOP10城市总计成交7392亿元,同比增长27.5%;而从城市排行榜来看,一二线城市仍为房企拿地投资的主战场,部分三线城市土地市场继续保持活跃。


  事实上,房企城市布局拿地经过几轮的循环,早期冲向三四线,而后库存过高回归一二线,而后限购限贷后很多房企又冲向三四线……经过几轮的一二线和三四线的轮回,房企渐渐明白,无论任何时候,一二线盖房子,安全性、收益性都相对有保证。而三四线对绝大多数房企而言一直是机会性存在。


  同时,过去房地产商进入城市更多是看GDP,产业结构,人口数量等,今天对城市进入指标更具落地性和深入性,比如城市人口净流入,初中小学入学人口增长率,高净值人群数量、有效库存结构等。


  最后,无论拿地模式如何演变进化,一个城市也好,地产行业也罢,单纯拿地盖房子的思维已经落伍,新时期土地的经营要上升到城市运营,城市发展,更好的品质生活,更好的城市服务上来,这才是政府、房地产商在土地买卖之上应有的初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