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新规规范网络第三方支付 扫码支付将限额
来源:闽南网
2017/12/28 17:07

  央行发布新规规范网络第三方支付 扫码支付将限额


  条码支付,也就是二维码支付,是近年来深深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的创新业务。去年8月,虎嗅曾报道,央行主管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指出了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历时一年多,在即将走到2017年年底的今天(12月27日),央行终于发布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有意思的是,针对我们在商户常见的静态收款二维码,央行提出了比较细致的要求:静态条码宜采用防伪纸张展示条码,展示静态条码的介质应放置在商户收银员视线范围内,商户应定期对介质进行检查;静态条码应采用防护罩等物理防护手段避免被覆盖或替换,宜使用防伪标签对防护罩进行标记;在静态条码介质显著位置应明显展示收款方信息,便于用户核对。


  央行因为与“亲儿子”银行的亲密关系而被称为央妈。在今天的支付规范中,央妈展示了博爱的一面,对小商户们的支付安全谆谆教导。


  条码支付存在不正当竞争、加剧收单市场乱象、技术风险等问题


  央行曾暂停二维码支付,原因是是安全性存在问题。这次发布规范,也是针对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条码支付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央行表示:


  一是条码支付在降低商户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剧收单市场乱象。部分市场机构通过“一证下机”等方式违规发展商户,加剧了套现、二清、外包管理不到位等收单乱象,存在各类安全隐患。


  二是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部分市场机构在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时,在定价和市场推广策略中采取倾销、交叉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


  三是条码支付借助开放互联网和非专业设备进行交易处理,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包括:


  可视化风险,条码在开放互联网环境下以图形化方式进行展示,不法分子可通过截屏、偷拍等手段盗取支付凭证,在支付凭证有效期内盗用资金;


  易携带恶意代码的风险,条码不仅可存储支付要素,也可携带非法链接或程序代码,不法分子可将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制成条码,诱导客户扫描,窃取支付敏感信息;


  信息单向交互风险,条码支付只能实现发起方或接收方的单向信息交互,不法分子可利用该弱点实施“中间人攻击”,绕过身份认证机制,造成用户资金损失;


  扫码设备安全强度低的风险,条码支付对设备要求低,普通的手机摄像头、超市简易的收银机扫描枪等不具备加密、防拆机等安全功能的设备均可识别条码,易被不法分子非法改装使用。


  

推荐阅读